「走完有什麼心得 or 收穫?」
這絕對是大家最好奇的疑問,其實,我自己也很好奇。
幾乎每天看著地圖的我們,頭幾天的打擊一定很大,「走個半死,怎麼才這麼一點點…」。
將地圖縮小到台灣本島的全圖,今天一整天,前進得好少…切身感受到身為人的渺小,也讚嘆各式交通工具的發現。
但在第八天,我就從新北走到的台中,見到了我娘親和外公,這是逢年過節開車至少要3、4個小時的路程。
我用自己的雙腳,走到了台灣的中部,大略算至少也有1/5圈台灣了!
後來也慢慢慢慢地,再過幾天就到南部,再過幾日就到東部,我用走的,來見我各地的朋友。
最後,再次回到北部。
雖然人很渺小,每天前進的距離有限。持之以恆,我也能夠走台灣一圈。這不叫毅力,什麼才叫毅力。
後期的旅程,大約都是6、7點開始出發,15、16點到達住宿處,一天的旅程平均9個小時。
一個正常的成年人,徒步速率約4 km/h,男女基本上沒有差別,要快也快不得。
這無法改變的「事實」,改變了我對於時間的觀念。
對當時的我來說,1、2個小時一點也不長,因為我知道今天還有好幾個小時要一直走。
結束徒步環島以後,等20分鐘才有一班的公車,要搭4小時才會到台東的火車,一點也不久。
而且這時候背後已經沒有12kg的裝備,過程中不用再花那麼多力氣。
坐著、站著就到站了,還可以滑手機、看影片、玩遊戲、看書、打盹,沒有日曬、沒有雨淋。
頓時覺得好幸福,一整個知足。
一小時還是一小時,但看著窗外自己曾經走過的路,此刻的一小時卻如此輕盈,不再感到倉促、不耐煩。
「明天的路好不好走?」「明天的要住哪裡?」「明天會下雨嗎?」…
但說真的,明天的事情,誰知道呢?
出發徒步環島之前有一天經過母校,就決定繞進校園、闖進系館,碰碰運氣看能不能遇到指導教授。
很幸運的她剛好在也有空,閒話家常之餘,也告訴她我的近況(離職)與未來規劃(徒步環島、打工度假或語言學校)。
原本以為會被批評或糾正,但與傳統大公司資深主管不同,她說很好呀!趁年輕多出去走走。
畢竟一起共事兩年多,她對我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。她想了想對我說了一些話:
「你一直以來做事情就是太謹慎,想好規劃好了才去做。這在做研究上是很好的,但在生活上還是這樣,可能會讓你錯過很多機會。所以不管怎樣,就出去走走吧!」
的確,當你什麼都準備好的時候,機會早就跑掉了。擁抱不完整、不確定,我要變得更有彈性。
2018/03/08進行徒步環島的預習,從前公司走回家,象徵性地正式脫離前東家。
第一次準備的行囊,塞了很多不必要的東西。躺在家中地板氣喘吁吁,好好想想哪些裝備是不必要的。
第一次遇到大雨是在新竹,耐用的機車雨衣雨褲造成了負擔,造成了鼠蹊部破皮導致後續幾天走路的不適感,於是我把它們寄回家,買了3包輕便雨衣丟進背包。
自從進入台東市以後,一直思考著到底要不要走蘇花。雖然前輩們認為走的必要,但徒步「環島」這刻板印象就是應該全程走完,即便我沒有設立全程徒步的目標,就差這一段了真的很不想放棄。
「留得青山在,不怕沒柴燒」,對於想做的事、沒帶上的物品、想到達的景點,放棄也許很可惜。
2018/03/08進行徒步環島的預習,從前公司走回家,象徵性地正式脫離前東家。
第一次準備的行囊,塞了很多不必要的東西。躺在家中地板氣喘吁吁,好好想想哪些裝備是不必要的。
第一次遇到大雨是在新竹,耐用的機車雨衣雨褲造成了負擔,造成了鼠蹊部破皮導致後續幾天走路的不適感,於是我把它們寄回家,買了3包輕便雨衣丟進背包。
自從進入台東市以後,一直思考著到底要不要走蘇花。雖然前輩們認為走的必要,但徒步「環島」這刻板印象就是應該全程走完,即便我沒有設立全程徒步的目標,就差這一段了真的很不想放棄。
「留得青山在,不怕沒柴燒」,對於想做的事、沒帶上的物品、想到達的景點,放棄也許很可惜。
要將眼光放遠,不急於當下。我已經不是年輕氣盛的小伙子,什麼事情都蠻幹、不計代價。
要將身邊的事物進行取捨,未來的路還很長,好好活著最重要,有些事情真的可以「以後再說」。
徒步環島是我求學、服役、工作以外,第一次那麼長時間不在家。
也是我第一次長途旅行,也可以稱之為流浪。
在這途中去了幾位朋友的家,看見不同的家庭互動與樣貌,和我的家很不同。
「我們都是藉由另一半,才知道原來「家」(可以)是這樣。」
沒有誰對誰錯,我就是在這個家長大成人,他造就了我很多好的特質,以及一些缺口。
如今這個家漸漸變成house而不是home,但在旅途的最後,我還是開始想家。
曾經聽別人說過、在書中看過旅行的倦怠,每天充斥的未知、新奇的人事物卻不再感到興奮。
原本自以為是的覺得怎麼可能,手中有相機,處處都是美景。
但最後再一次地發現,我其實沒有那麼特別。
想家…
我可以不滿意現在住的家,那就do something,去創造自己的家吧。
在高中以前,都認為我要讀大學、考碩士,之後出國讀書。
出國讀書以後繼續讀博士、博士後,然後最好能夠在國外有工作或教職,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。
但在準備服役的時候,父親的一句話讓我再也沒有這個念頭。
服役期間不再積極準備IELTS,退伍後也拖拖拉拉地考個TOEIC,想到我繼續待在台灣,就是提不起勁來。
這就是當時的我,眼光狹隘、厭世、抱怨、沒想過plan B,且沒有原因地,討厭台灣。
大學時期待過高雄,聽著他人口中的「南部人的熱情」。四年下來,這種熱情也只反應到小吃店的老闆,不是只會叫「帥哥/美女的早餐好了~」,而是真正的會記得我、關心我。
這次徒步環島前,在網路上做了功課,知道環島中會收到他人的贊助(斗內),甚至還會給旅費。
自己上路後也的確收到各種不同身份陌生人的贊助,小至高中生大至老先生老婆婆,親身感受到「台灣人真的很熱情」。
回來和朋友們分享這些事件,竟然發現有人很驚訝會收到贊助的事實,我才發現我從來沒有懷疑過這些贊助會有潛在的問題。
但自己走一趟回來,我相信在光天化日下的台灣,這些贊助真的不會有問題,因為他們是台灣人。
看似痞痞的小哥,下午在港仔的雜貨店邀請我進去吃冰棒,離開時邀請我一起去吃麵,之後又想邀請我去旭海吃烤香腸。
堅持步行且剛嗑完粽子的我,婉拒了後續所有邀請,並慢慢地爬向旭海村。
已經過了數小時,終於快要結束今天的旅程,這條馬路的盡頭就是旭海派出所,再左轉就能到達旭海小學堂。
此時正面迎來一台幾乎要逆向的一台白色轎車,納悶著怎麼會有人這樣開車,同時轎車也漸漸逼近。
忽然發現懸在副駕駛窗外的手捏著一個白色紙袋,竟然是一份烤香腸!是下午的小哥特地買給我吃的。他說要請我吃冰棒就真的請,就算不能帶我去一起吃烤香腸也幫我買。
就算我們素為平生,他依然說到做到。
我,要再更相信別人一點。
旅途的過程中,遇到的外國人都說:「台灣很棒!我絕對會再回來!」
雖然可能是客套話,但世界這麼大偏偏選擇台灣,必定有其原因。
波蘭的女生說google了一下朋友工作的國家(台灣),發現實在太美了,所以就決定要來。
美國的老師們說台灣擁有百岳與美麗的海岸,身為nature lover的他們,台灣根本是天堂。
對我來說,外國人的一句抵台灣人自己的好幾句。
也許真的是我對於台灣自己的意識太低,不認為他人知道台灣是理所當然的事,才會對於外國人的話進行放大。
經過這次徒步環島,「台灣很美」這句話,我會繼續努力讓每個人的重量都平等。
徒步環島,究竟帶給了我什麼改變?
外在上,我稍微曬黑了點,但也沒那麼黑;雙腳充滿疲憊的傷,到復健科報到好幾次。
狀態上,我依然是個無業遊民,就是無業+曾經的遊民。
徒步環島不是個神燈,走完就會變出什麼人生大道理出來,雙手端著請你服用。
走路時漫長的時間,說是「學習與自己相處」,並且有助於思考。
但硬要說想了什麼,我可能會說我正在努力想我正在想什麼。
真正的收穫,是回頭去看自己這兩個月的故事。
好好過每一天,認真記得每一天的細節,在其中找到不一樣,並在結束後細細品味。
收穫,是要花時間的。
謝謝各位看官一直以來的追蹤,有你們才有寫這些文章的動力,而有這些文章才讓我開始獲得。
徒步環島者的稱號,該放下了。
那麼,接下來呢?